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.........
翌日朝会
两日的休沐,给官员们休得是抓耳挠腮,恨不得快进到今日朝会,
他们从没有像今日这般如此期待朝会。
注资海外!
谁不想投这一笔啊?!
偏偏让两个狂生给搞没了!
本来还寻着想揍他们一顿,却找不见人了,一个投了太上皇,一个投了张安世,但,这二人今日要再敢胡说,非要揍他们不可!
刘彻本设了内朝,谈论政事从一大群官员缩小为不固定的几人,实则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命令独裁,
试想一下,这群被刘彻赋予身份的尚书令、侍中、议郎等官员,他们存在完全依赖皇帝,那他们还敢发表和皇帝不同的意见吗?反对皇帝,即刻把你清出权力核心。以至于大家发言都是以讨皇上开心为主,揣测圣意,要先于政令的合理性,
历史无数次证明过,搞权力小圈子,最后都是加速毁灭。
兼听则明,是亘古不变的道理。
如明时内阁,朱元璋设置的时候,基本都是找的翰林院学士、学官,找他们来是帮忙写字的。没了丞相,皇帝每天要处理的政事太多,最累人的就是文书工作,这些都是随职,更何况像朱元璋这种雄才之主,对权力的下放掂量得极其谨慎,
可到了后来,就越来越不对劲,
先是入阁和拜相挂钩,后来内阁又多了位次,首辅、次辅、一二三四都要排好,位次初期,各位置还能随意调动,如谢缙入阁名次较后,后来也能当首辅,
但很快,这个规矩又变了,
变成了一定要排资论辈,位次一定要钉死,首辅永远是首辅,次辅永远是次辅,其后的排名都是递进,
首辅不干了,次辅变首辅,三号变次辅,一个个往前顶,新入阁的又排在最后熬资历,
假设首辅被贬了,后又用了,等于说出去又回来,回来后变为首辅的次辅,还要退回次辅,
入阁的阁臣仍觉得不稳,又加了条规矩,
不是甲科不许入阁。
朱元璋找来文学代笔和朱棣设内阁时,都看明白了一件事,这些官员不能常设,要有临时性,可发展到后面,内阁就变成常设人员了。
但,最搞得还是嘉靖,他的权术在伤害规矩,
内阁的意见,都是由首辅整理起来,再交给皇帝,如此这般。也就是说,其余阁员的意见,都要先由首辅过目。
嘉靖时,费尽心机往内阁插了个人,叫张璁。
张璁或许知道的人较少,他是因大礼议而得到嘉靖赏识的,
朱厚照死得时候,老根一个,没儿子没直系,于是嘉靖以藩王入统。嘉靖就想把自己的亲爹亲娘搞成太上皇和太后,大明没这规矩,遭到群臣反对,这时候张璁出现了,替嘉靖冲锋陷阵,
嘉靖赏识张璁,把他弄进内阁,前面说过,阁员的意见都要交给首辅过目,嘉靖想和张璁建立直接联系,于是想出了一招,赐给张璁个小银牌,有这银牌的可以不经过首辅,直接向皇帝汇报,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是不是很眼熟?
和清朝皇帝让百官用密折都是一个路数。
那给张璁都赐银牌了,别人也得赐吧,于是又是赐出好几个。
结果,内阁成狼人杀了,人人都能向皇帝私自汇报,你还不知道别人和皇帝偷摸说什么了,于是内阁也不研究政事了,就成天研究怎么互相搞。
嘉靖此举和清朝密折,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,
官僚体制如精密的机器,是要层层管理的,现在好了,谁都能和皇帝打小报告,等于说,官僚体制的架构崩溃了,
官员心思不放在处理政事上,理政哪里比得上打小报告升职快?
洪荒:吾乃冥河,六道轮回我来化 玄幻:我,添加好友就能成帝! 杨柳坝刘家湾隔着一张大塘 被渣后,我成了京圈太子的白月光 喝醉后,女神让我忘了她 外卖配送通古今,灾荒年救侯府满门 死后才知,京圈太子爷在我坟前哭成狗 太受美女欢迎,病娇校花醋意汹涌 惊!捡来的傻子居然是京圈大佬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替天行道之一 致命布局 全民修仙,刚穿越就开启长城守护 老子是王,辅政王! 全家战死,无敌的我杀疯了! 惊!病美人捡的赘婿是大佬 火海求生:神级基因进化之旅 嫁给京圈首富后,全家跪着求原谅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无敌后我镇压了天道